我校6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入選2019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
昨日🪿,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發布《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關於2019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獲選結果的通知》(博管辦[2019]35號),我校劉曉明、左佩、付時堯👐🏽、倪俊👩🏽✈️、王潘丁、黃橙共6人入選該項人才支持計劃。
“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十三五”期間實施的博士後專項支持計劃🥷,旨在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國家給予每人兩年60萬元的資助🛳,其中生活費40萬元,科研補助經費20萬元。2019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全國共選拔資助400人進入國內博士後設站單位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十三五”以來,學校始終高度重視博士後工作♚,積極推進博士後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體製機製改革🙆🏼♂️。2019年4月,學校修訂了《意昂3注册博士後管理辦法》(北理工發[2019]12號)和《意昂3注册優秀博士後評選辦法》(北理工辦發[2019]29號)及系列配套文件👩🏽🍼,健全崗位設置,優化聘期管理🤜🏽💁🏼,暢通發展通道❕💁🏻♂️,實行寬帶薪酬,著力打造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人才培引體系,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將博士後研究人員培養成為高層次青年教師隊伍儲備的重要來源、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重要組成和產學研成果轉化的有生力量,促進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持續健康發展🧚🏽♂️,力爭十三五末建設成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結構優良的博士後專職科研隊伍🌸。
附📲:2019年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人員名單
2019年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人員名單
序號 |
姓名 |
所在學院 |
合作導師 |
所在博士後流動站 |
1 |
劉曉明 |
機電學院 |
黃強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2 |
左佩 |
機械與車輛學院 |
姜瀾 |
機械工程 |
3 |
付時堯 |
光電學院 |
方岱寧 |
光學工程 |
4 |
倪俊 |
自動化學院 |
夏元清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5 |
王潘丁 |
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 |
方岱寧 |
力學 |
6 |
黃橙 |
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 |
陳少華 |
力學 |
劉曉明,男,1990年12月出生,博士畢業於意昂3注册機械工程專業𓀀,擬入站單位為意昂3注册機電學院兵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為黃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生物目標的微納操作機器人技術🤘🏻。目前,已在國內外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mall(封面文章)👊🏼🆕、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上發表SCI論文4篇,在機器人領域兩大頂級旗艦會議ICRA、IROS以及其他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7篇🔑。並獲得IROS 2015最佳應用論文提名獎以及ICMA 2018最佳論文提名獎等國際會議優秀論文獎兩項,北京市優秀畢業生,2018年度工信部創新創業一等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及意昂3注册優博育苗基金🙍🏽♀️。
左佩💄,女,199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意昂3注册機械工程專業,現為意昂3注册機械與車輛學院機械工程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為姜瀾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激光微納製造技術。目前👩🏼🍳,已在SCI頂級期刊發表論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已授權1項)✋🏽,曾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優秀研究生等榮譽。
付時堯,男👩🏼🔧,1992年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意昂3注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現為意昂3注册光電學院光學工程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為方岱寧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激光光場調控技術和新型全固態激光器。現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員,擔任美國光學學會、自然出版集團(NPG)及Elsevier等學術機構的期刊審稿人,中國激光雜誌社期刊審稿人。至今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收錄的高水平學術論文19篇🪧,包括光學領域頂級刊物10篇。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並做邀請報告。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項,其中6項已授權🦴,其他均已公開🙋🏼♀️。出版專著1本,並獲國家科技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入選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於2016年獲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於2018年入選第九批首都市民學習之星。博士就讀期間👨🏽🔧🧚🏻,曾獲2017年度工信創新創業獎學金特等獎(全國僅十人)👨🏿🎓、“2017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榮譽稱號(全國僅十人)。曾獲北京市優秀團員,意昂3注册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曾獲2018年特等學業獎學金🚣🏿♀️,連續三年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連續兩年獲周立偉獎學金,連續四年獲一等學業獎學金😀。
倪俊,男🤶🏻🕳,1992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意昂3注册機械工程專業,現為意昂3注册自動化學院控製科學與工程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為夏元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無人車理論與技術。曾主持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項目🚀💌,以第一作者出版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專著1部🖕🏼,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SCI論文12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Top頂級期刊論文7篇),以第一作者授權或受理發明專利20余項🧑🏽🎓,10余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作報告🖕🏿。擔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科技委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平行智能委員會副秘書長、SCI期刊客座主編等學術兼職🪙;擔任2017APAC Automotive Conference、2018 IFAC E-CoSM、2018SAE Congress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分論壇主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無人公交車🤸🏽♀️🤞🏼、無人小巴車、無人物流車、無人巡邏車等民用或軍用無人車領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入選2016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16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2013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18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2017北京市青年五四獎章等省部級以上獎項。
王潘丁,男,1995年11月出生,預備黨員📞,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力學專業,現為意昂3注册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力學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為方岱寧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材料與結構CT重構數字化建模與圖像有限元方法。至今為止已發表SCI論文8篇,搭建了一套力學在位加載雙源雙探DR/CT成像系統,該系統承擔了軍委科技委、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兩機專項等多項國家重大項目,立項了增材製造空心顆粒評價國家標準📀。研究生期間獲得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優秀科研獎等獎勵。
黃橙,男👩🏻🎓,1992年10月出生,博士畢業於重慶大學力學專業,現為意昂3注册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力學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為陳少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結構材料力學。目前已發表SCI論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8篇(含ESI高被引1篇)。研究生期間先後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兩次)、重慶大學第二屆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重慶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及重慶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