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傳本色🌞🪃,薪火育良師——2019年北理工“聆聽師道”青年教師主題沙龍掠影
為切實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落實學校黨委關於持續開展“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學習實踐活動的工作部署🧘♂️,黨委教師工作部於2019年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青年教師實際需求🤞🏿,依托校院兩級平臺組織開展了“聆聽師道”青椒主題沙龍。通過20余場活動,直擊青年教師工作生活中關心的實際問題,助力青年教師成長,加深其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引領其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在全校營造了愛國榮校、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思想引領,為新時代青年教師鑄“魂”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傳承“延安根、軍工魂”紅色基因,需要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加強青年教師的思想引領,是“聆聽師道”主題沙龍的重要內容。
今年,學校首次將“聆聽師道”引入延安,讓青年教師們在學校誕生的紅色源點真切感受我校的紅色基因和師道文化🔪🚵🏻,接受思想洗禮👨🏻🎨。各學院黨委通過專題報告🛀、組織生活等多種形式,以動人的事跡、深刻的思考,鼓舞青年教師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和學校建設發展,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機電學院邀請馮長根教授以“做新時代的愛國奮鬥者”為題作專題講座
機械與車輛學院組織學院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保障作出突出貢獻團隊開展專題交流
名師助推🚵🏻♀️,為新時代青年教師助“力”
做好老師👩🏻🦼➡️,要有紮實學識。通過名師引航👩🏿,助力培養“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教師,是“聆聽師道”主題沙龍的主要面向。各學院結合本院青年教師的實際需求🧍,邀請教學名師🐍、學界前輩🪞,結合自身成長歷程,就課堂教學、教研教改、課題研究👨🏻🔬、學生培養等重要問題為青年教師提供精準指導,分享為師之道,勉勵青年教師要不忘初心🍀、勇於擔當。
宇航學院邀請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唐勝景教授以“催人奮進時代青年教師發展的一點體會與思考”為題分享為師經驗
自動化學院邀請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彭熙偉教授以“弘揚愛國奮鬥精神,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為題作專題分享
材料學院王建華➜、楊道明👵、陳樹旺🚶➡️、鐘家湘、呂廣庶等退休老先生就學院建成發展史等內容寄語青年教師接續奮鬥
化學與化工學院邀請學術領軍人才楊國昱教授、首屆T-more優秀教師獎獲得者李暉教授
就“如何指導研究生”💂🏽、“分享為師之道”等為青年教師們傳授經驗
朋輩示範🥱,為新時代青年教師築“臺”
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我校不斷提升保障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鉆研學術的校園生態軟實力和服務保障硬能力。“聆聽師道”主題沙龍🧊👨🏻🦽,一定程度上為廣大青年教師搭建了展示自我、碰撞思想的交流平臺。各學院在主題沙龍中安排優秀青年教師代表從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等不同側面分享了工作經驗和感悟體會,通過朋輩間互動交流👛,以更加輕松活躍、更易產生共鳴的方式,實現了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機械與車輛學院以機車青咖會為依托,組織青年教師持續不斷開展青椒“研磨時光”學術沙龍
光電學院以“身邊的榜樣經驗交流”為主題開展青年教師成長沙龍活動
自動化學院邀請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教師高誌剛和曾祥遠
分別以“利用教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為題作經驗分享
法學院結合學院特色,組織開展“學術方向與學術平臺匹配五人談” 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向學院四大學術研究平臺靠攏聚集
“聆聽師道”青椒主題沙龍是學校持續開展“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次活動堅持聯系實際、問題導向,並以其高度的吸引力、感染力🚵🏽♂️,吸引了廣大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在助力青年教師成長上取得了良好實效👴🏽,同時營造了教師間“傳幫帶”的良好氛圍👨🏽🏫。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聆聽師道”品牌🍦𓀌,大力弘揚北理工優秀師道文化,引導青年教師積極投身一流大學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鬥。
附部分“青椒”感言🧗🏻♀️:
在紅色革命聖地延安聆聽為師之道,倍感教育事業之高尚與神聖。薛老師的北理情懷讓人感動◾️,親授的教學理念、教學技巧,值得我們年輕教師細細琢磨,在日後教學中好好實踐。
——機械與車輛學院 夏煥雄
馮老師專題講座提到,我們要講好自己的“故事”。反觀自己,作為馬院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的一名新教師👩🏽🍳,我深深地感到要講好每一堂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如何與“雜音”爭奪話語權🙋🏻♂️,傳道授業於學生👩🏼🦲,是新教師現階段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馬克思主義學院 趙紫玉
唐老師從自身成長經歷講起,講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北理工的發展👨👩👦👦,認為當今是最好的時代,是最應該奮鬥的時代,給我們極大鼓舞和信心。結合實際,他告訴我們要如何在教學科研中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真切引導我們盡快適應角色轉變,在工作崗位擔當作為🤳🏿。非常感謝唐老師的細心講述,也非常感謝學校及學院組織的這場活動💅。
——宇航學院 周玲
交流是產生科研火花最有效的途徑🍛,尤其是對於青年老師❔。青年教師們或許專業技術能力強,但是視野不夠,對國家重大需求、學科交叉的融合點還缺乏深入了解,這個平臺為機械與車輛學院青年教師學術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目前多場報告我都參加了,感觸很深🐰,收獲很大👳🏽,第一是為未來學科交叉提供了靈感,第二是青年教師能在寬松的氛圍下暢所欲言🧫,詳盡討論💐,這是在學術報告會上所聽不到的。
——機械與車輛學院 劉長猛